日前,美國國會眾議院以口頭表決的方式一致通過了編號H.R.1166的《與依賴外國對手電池脫鉤法》,禁止美國國土安全部采購寧德時代、比亞迪、遠景能源、億緯鋰能、海辰儲能和國軒高科六家中國企業生產的電池。
2024年6月,該法案由共和黨眾議員卡洛斯?吉梅內斯提出,并在上一屆美國國會以跨黨派支持的形式在眾議院通過,但因未獲參議院支持,所以未能在拜登結束總統任期前成為法律。
該法案的核心主旨,是美國認為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使得許多國際汽車制造商依賴中國的電池供應,這給美國帶來潛在國家安全隱患,國土安全部需審慎管理與中國相關的采購,防止中國擴展影響力。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多次表示,中方一貫反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和科技問題政治化,中方也將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其實早在2022年美國就對中國電池企業展開了限制。根據《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美國對購買電動汽車的美國消費者提供稅收抵免,但對獲得補貼的車輛的電池原材料開采、加工、回收以及電池組件組裝的產地進行限制,搭載中國生產電池的電動車無法享受稅收抵免。
自2024年開始,美國便分階段對中國進口的鋰離子電池及相關組件施加高額關稅。其中,電動汽車關稅從原本的25%迅猛躍升至100%,這一近乎“禁止性”的稅率,使得中國電動汽車在美國市場價格瞬間失去競爭力。而用于電動汽車的鋰離子電池及其組件關稅則從7.5%提高到25%,非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關稅也計劃在2026年提升至25%。
美國試圖借由關稅這一經濟杠桿,迫使美國本土企業放棄中國電池產品,轉而尋求本土或其他國家供應商,以達到重塑本土電池產業供應鏈的目的昭然若揭。
2024年1月,美國部分國會議員提出議案,意圖將四家與美國電動汽車電池項目有牽連的中國公司列入實體清單。這些企業被無端指責與中國軍方、朝鮮政府存在關聯,還被扣上網絡安全問題、“人權侵犯”等帽子。一旦列入實體清單,這些中國企業將面臨嚴苛的出口限制,難以獲取美國的技術、軟件和零部件,嚴重阻礙其正常的技術研發與國際合作進程。
同月,美國國防部宣布將自2027年10月起,禁止采購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六家中國電池制造商的產品。雖然此禁令僅針對國防采購領域,看似與商業市場界限分明,但背后釋放出強烈的“技術脫鉤”信號,進一步惡化了中美電池產業間的合作氛圍,也讓市場對未來產業政策走向充滿擔憂。
值得我們警惕的是,此舉并非美國的孤立行動,歐盟也在同步推進類似政策。通過制定電池碳足跡的強制性標準,歐盟對進口電池的碳排放情況嚴格審查,意圖打造“歐洲電池聯盟”,推動歐洲本土電池產業崛起。
業界人士評論指出,看似各自為戰的歐美雙方,實則形成一股合力,促使全球電池產業供應鏈出現分化趨勢,各國企業被迫在不同陣營間權衡利弊,重新布局生產與研發資源。在這場全球產業競爭中,技術標準的制定、地緣政治關系的演變以及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正交織影響著新能源產業未來發展格局。
盡管美國頻頻出招,但中國電池產業在全球的主導地位難以撼動。目前,全球前十的電池制造商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市場份額總和高達63.7%。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從鋰礦開采、電池正負極材料生產,到電池組裝、整車制造的完整產業鏈體系,各個環節緊密協同,具備強大的規模效應與成本優勢。
此外,各大電池制造商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獨門秘籍。例如比亞迪憑借獨特的刀片電池技術、以及自身垂直整合的產業優勢與成本控制能力,在全球市場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吸引了眾多歐洲車企的合作意向。
寧德時代則采取技術授權的創新模式,與福特達成合作,在美國密歇根州建設一座磷酸鐵鋰電池工廠;國軒高科與伊利諾伊州政府簽署相關協議,擬在美國投資建設鋰電池生產線項目。億緯鋰能與康明斯子公司Electrified Power、戴姆勒卡車及北美卡車公司帕卡在美成立合資公司;遠景動力早在2022年宣布在美國肯塔基州和南卡羅來納州建設工廠。這種方式既規避了貿易壁壘,又將自身先進技術落地美國本土,實現互利共贏。
此外,寧德時代、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億緯鋰能等企業也通過在歐洲、東南亞、中東等地合資建廠、技術合作等形式,分散單一市場風險。例如,除了2019年和2022年分別在德國圖林根州和匈牙利德布勒森設廠之外,2024年,寧德時代與Stellantis集團簽署協議,計劃在西班牙薩拉戈薩合資建設產能50GWh電池工廠,總投資達40.38 億歐元,計劃于2026年底投產。
2025年,阿聯酋能源公司馬斯達爾(Masdar)宣布,寧德時代成為阿聯酋RTC(round the clock)項目首選電池儲能系統供應商,這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和電池聯合儲能項目,總投資超過60億美元。
目前,國軒高科在德國、印尼、泰國和美國硅谷設立的四個工廠已成功實現產品下線,越南的電芯工廠也已正式投產。德國哥廷根工廠是其在海外的第一座電池工廠,已于 2023年9月投產。此外,國軒高科宣布將在斯洛伐克投資建設年產20GWh高性能鋰電池及配套項目,總投資不超過12.34億歐元;在摩洛哥投資建設年產20GWh高性能鋰電池及配套項目,總投資不超過12.8億歐元。
在東南亞市場,2025年2月,億緯鋰能首個海外大型電池基地在馬來西亞正式投產,主要生產電動工具、電動兩輪車用圓柱電池,年產能6.8億只,二期規劃為儲能電池和消費電池產線。此外,2023年7月,公司還計劃與泰國的Amita Technology共建合資公司,建設至少6GWh的電池生產基地。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美國推行的“脫鉤”策略,不僅難以在短期內達成重塑本土供應鏈的目標,反而可能因失去中國成熟產業鏈的支持,延緩其自身能源轉型步伐,加劇本土電池產業成本負擔。
美國對中國電池廠商的制裁,是一場技術主導權與產業供應鏈安全的深度博弈。從短期看,制裁的確給中國電池企業在美國市場的拓展帶來阻礙,但中國企業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完整的產業鏈支撐、靈活的市場策略、以及強大的發展韌性。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產業戰爭中,技術創新的速度、國際合作模式的創新變革,將成為決定各國電池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勝負的核心因素。
信息來源:ESM China
日期:2025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