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已有18家車企接入人形機器人領域。
國際電子商情25日訊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和軟硬件的持續(xù)優(yōu)化,無論是突然爆火出圈的機器人廠商(如宇樹科技),抑或是視人形機器人為第二增長曲線的車企(以特斯拉為代表),都在不遺余力地加速推進人形機器人的商業(yè)化落地。2025年,人形機器人迎來量產元年,產業(yè)鏈值得期待。
如果說,2024年是全球人形機器人原型機發(fā)布元年,那么,2025年則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到2026年將迎來商業(yè)化應用爆發(fā)。多家機器人科技明星公司也已經公布了量產計劃:
反觀中國市場,如優(yōu)必選、宇樹科技等機器人公司也在積極推進量產。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宇樹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爆火,近期宇樹售價9.9萬元的消費級人形機器人G1、售價65萬元的工業(yè)級人形機器人H1人形機器人在上線京東平臺后迅速售罄下架。(點擊回顧)
對于機器人的定價,宇樹科技工作人員表示:“未來,四足機器人降到三四千人民幣的問題不大,可以真正進入消費級時代。目前四足機器人1萬人民幣的價格,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有點貴的。”
除了具身智能領域的垂類企業(yè)外,還有不少“跨界選手”也在布局機器人業(yè)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汽車企業(yè)。
汽車是人形機器人重要應用場景之一,汽車廠商在精密制造、大批量以及人才、資金上具備優(yōu)勢,人形機器人將成為汽車行業(yè)重要延伸方向。
近期,小米、小鵬、蔚來等多家車企宣布切入人形機器人賽道,特斯拉、廣汽等巨頭亦加速布局。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球已有18家車企接入這一領域,試圖在“智駕技術同源”的框架下,開辟第二增長曲線,實現從汽車制造商向智能出行及智能生活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
當然,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商業(yè)化落地以工業(yè)場景為主。在汽車制造等工業(yè)領域,人形機器人可用于危險作業(yè)的替代、自動化生產等,提升工廠生產制造效率、縮減人工成本:
而家庭服務場景仍處于探索期,人形機器人可作為家庭護理和陪伴助手,為老年人、兒童等提供生活照料、情感陪伴、健康監(jiān)測等服務。小米CyberOne的護理功能、特斯拉Optimus的未來家庭助手定位,均需突破成本、交互安全性等技術瓶頸。
有分析指出,家庭場景的規(guī)模化需將機器人單價降至10萬元以下,并解決“通用性”難題——當前產品多局限于單一功能,如掃地、運輸等。
此外,人形機器人還可應用于教育、娛樂、醫(yī)療等多個領域,如擔任教育輔導教師、娛樂表演者、醫(yī)療護理員等角色,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多便利和創(chuàng)新體驗。
信息來源:ESM China 日期:202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