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子商情2日訊 近日,美國商務部對東南亞四國的太陽能光伏產品進口的一項重大決策在全球光伏產業中掀起波瀾,也引發了全球光伏產業的廣泛關注。
上周,美國商務部以來自東南亞的太陽能產品低于生產成本價格在美銷售為由,計劃對來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稅率最高可達271%。這一決定預計將在2025年年中最終確定,對相關國家光伏產業及中國企業產生顯著影響。
這場貿易爭端的導火索是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聯盟委員會于2024年4月向美國商務部提交的“雙反調查”(反傾銷、反補貼)申請。該委員會代表了包括福思第一太陽能、Hanwha Qcells USA Inc.和Mission Solar Energy LLC在內的美國太陽能制造商。美國商務部隨后在5月啟動了對東南亞四國的“雙反調查”,并在6月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通過了關于損害的初步裁定,認為美國產業因從這些國家進口的晶硅光伏電池而遭受損失。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初步裁定,越南被指控的傾銷率高達271.28%,這一稅率顯著高于其他東南亞國家,且越南經濟尚未被美國承認為“市場經濟”。此外,美國商務部還進行了反規避調查,以防止企業通過將業務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來規避反傾銷和反補貼稅。
美國媒體報道指出,一些外國制造商和國內可再生能源開發商認為,反傾銷稅會給在美國運營的規模較大的光伏面板制造商帶來不公平的優勢,同時提高太陽能項目的成本。柬埔寨貝爾泰國際大學資深教授約瑟夫·馬修斯表示,對來自東盟國家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不合邏輯,不能讓美國本土產業起死回生,而且還將使美國進口商和美國消費者承擔更高成本并承受損失。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的決定,對中國光伏企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于美國太陽能電池和模塊的主要供應來源正是這些國家,約占其總進口量的80%,因此這一政策變動對中國光伏產業構成了巨大挑戰。東南亞不僅是中國光伏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而且當地的太陽能組件生產商大多有中國企業的投資背景。面對美國的關稅壁壘,許多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采取行動,將生產基地從越南等受影響的東南亞國家轉移到其他地區,比如印度尼西亞和老撾,以此來規避高額的美國關稅。這一轉變不僅考驗了中國光伏企業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也可能對全球光伏供應鏈的布局產生長遠的影響。
有市場調查機構預測,在“雙反”政策落地后,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四國輸美優勢將大幅削弱,甚至可能完全失去輸美能力。同時,在政策補貼扶持下,美國本土光伏組件產能快速增長,預計未來美國光伏供給格局將由東南亞一體化輸美轉變為“進口材料+本地組件”的形式為主。
對于中國光伏企業而言,美國此舉將迫使企業主重新評估和調整全球供應鏈戰略。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考慮從美國組件工廠發貨滿足供應,或者考察美國和東南亞四國之外其他國家的產能投資機會。
可見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的決策,不僅影響了相關國家的光伏產業,也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了直接沖擊。在全球貿易格局不斷變化的今天,這一決策的長遠影響值得業界持續關注。
信息來源:ESM China
日期:2024年12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