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監管機構和不斷上漲的成本迫使數據中心采用混合冷卻、負責任的計算和可再生能源,以減少碳足跡并緩解電網壓力。
數字化、人工智能(AI)和自動化正在加劇對數據中心(DC)IT基礎設施的需求,從而推動了對有效冷卻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提高的計算算力會產生更多的熱量,這反過來又需要大幅提高冷卻能力,以保持性能、穩定性和設備壽命。
據ABI Research稱,全球數據中心的數量將從2023年的10978個增加到2030年的兩倍以上。2023年,DC運營商僅用于冷卻就消耗了300太瓦時的能源,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增長三倍,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15%。這一預測凸顯了為新舊數據基礎設施供電和冷卻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最近谷歌在都柏林的數據中心被否決,以及德國的監管行動,突顯了數據中心帶來的日益嚴峻的能源和可持續性挑戰,和對可再生能源和無碳能源的迫切需求,以及解決能源、水、物理空間和碳排放問題的法規,以減輕數據中心的影響。
“僅冷卻負荷就占數據中心能耗的40%。有效的冷卻策略需要一個整體的、與技術無關的方法來優化電力使用效率(PUE)、水使用效率(WUE)、熱管理和降低運營成本。隨著能源密集型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出現,運營商面臨越來越大的監管壓力,需要采用負責任的計算實踐,評估環境影響,并利用可再生能源。”ABI Research可持續技術高級分析師Rithika Thomas解釋道。
能源效率指令(EED)、歐洲數據中心行為準則(EU DC CoC)、ASHRAE、ISO 50001能源管理體系和新加坡綠色數據中心標準等法規正在向數據中心運營商施加壓力,要求他們規范能源、水和碳足跡。根據Thomas的說法,“冷卻成本是運營商必須面對的重要間接成本。‘一刀切’的方法沒有考慮到規模、位置、基礎設施需求、成本、當地法規和工作量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對于設計高效的冷卻解決方案至關重要。”
為了保持領先地位,數據中心運營商正在基礎設施層面采用混合和模塊化冷卻技術,其中包括Carrier Global Corporation、Danfoss、Daikin、Johnson Control、Rittal、Schneider Electric、STULZ GMBH、Trane和Vertiv等公司的解決方案,以及Green Revolution Cooling、Iceotope、LiquidStack或Submer的設備級液體或浸入式冷卻解決方案。
今天的數據中心冷卻解決方案提供高硬件效率,人工智能驅動的監控,預測性維護,以及與DCIM/BAS系統的無縫集成,以延長IT設備的使用壽命并減少能源使用。更低的運營成本、環境影響報告、碳減排和高效冷卻對于未來幾年的可持續DC增長至關重要。
信息來源:ESM China
日期:2024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