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子商情14日訊 眾所周知,美國為了制造業回流本土做了許多努力,然而最新消息顯示,盡管美國近幾年在推動制造業回流以及在新興產業扶持上展現了極大的雄心,但以《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法案》為代表的政策法案實施似乎沒有預期的那么順利……
根據金融時報周二的報道,最新調查顯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法案》旨在促進清潔技術和半導體供應鏈的發展,但在執行首年進展不順,在已宣布的造價過億美元的大項目中,近40%項目進度滯后或停擺。此前,美國總統拜登在2022年將《通脹削減法案》(IRA)和《芯片法案》簽署成為法律。
報道認為,這些項目延遲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場狀況惡化、需求放緩以及選舉年政策缺乏確定性,導致相關企業改變計劃。
延伸閱讀:過度強調芯片,美國半導體產業回流計劃可能泡湯...
拜登政府在過去兩年間通過一系列立法舉措,大力支持半導體、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等產業的發展。在半導體領域,《芯片與科學法》提供了527億美元補貼和稅收減免;在電動汽車領域,《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和《通脹削減法》分別撥款150億美元和7150億美元,并提出到2030年建造5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的目標。
目前,美國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IRA)和《芯片法案》吸引了大量投資,尤其是對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業以及先進半導體制造業。這些激勵措施導致私營部門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超過1100億美元,并促使墨西哥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國或地區。
然而,盡管兩大政策法案共同體現了美國政府在應對國內經濟挑戰和全球戰略競爭中的多維度策略,但具體實施結果似乎仍然面臨不小的挑戰。
據《金融時報》對企業、美國地方和州政府采訪以及對企業公告和財報分析,與上述法案相關的過億美元大項目共114個,總投資2279億美元,但其中總計投資約840億美元的項目進度滯后兩個月至數年,甚至無限期停擺。
報道提到,在受阻項目中,投資規模較大的包括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在俄克拉何馬州的10億美元太陽能板工廠;韓國LG新能源公司在亞利桑那州的23億美元電池儲存廠;美國鋰業巨頭雅寶在南卡羅來納州的13億美元鋰精煉廠。
而美國半導體制造商Pallidus曾計劃把公司總部從紐約搬到距雅寶在南卡羅來納州開展制造業務。該項目總投資4.43億美元,預計創造400多個工作崗位,原定2023年第三季度投入運營,但廠房迄今空置。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盡管美國制造業有龐大的政策計劃支持,但實際執行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困難。
除了顯而易見的高昂的投資成本,政策(包括政府資金)的不確定性外,勞動力短缺是美國制造業回流的最大瓶頸之一。
從政策和宏觀效應的角度來看,美國政府推動制造業回流旨在修正產業結構失衡,并調整全球價值鏈和產業分工布局。然而,勞動力市場的疲軟可能使得這一過程更加困難,因為企業需要在更高的成本下尋找合適的工人來填補職位空缺。
雖然美國推動了包括《基礎建設投資和就業法案》在內的措施,以及通過各種舉措不斷培訓技術人才,但隨著原材料價格波動、能源成本上升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等,美國制造業回流的成本壓力進一步加大。
上個月,為了應對國內半導體生產勞動力的短缺,美國政府還啟動了名為“勞動力合作伙伴聯盟”的計劃(workforce partner alliance),該計劃資金將使用為新的美國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NSTC)預留的50億美元聯邦資金中的一部分。美國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計劃向多達10個勞動力發展項目提供補助金,預算為50萬~200萬美元。據悉,這筆資金來自《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該法案撥出390億美元用于促進美國芯片制造,另外還有110億美元用于半導體研發,其中就包括了NSTC。
有分析機構預測,在半導體領域,預計到2030年將有約6.7萬名熟練工人缺口,占到了《芯片法案》預計創造的新工作崗位的58%。
延伸閱讀:2020年美國“回流”指數為-87%,未來3年趨勢如何?
信息來源:ESM China
日期:2024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