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導體發布公告稱,中國商務部已發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導體在中國境內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組件。
2025年10月,全球功率半導體行業領軍企業安世半導體(Nexperia)卷入中、荷、美三國監管爭議,引發全球芯片供應鏈格局震蕩。此次事件不僅暴露跨國企業運營中的地緣政治風險,更折射出全球高科技產業競爭的復雜性與敏感性。
事件起源于荷蘭政府的行政干預。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依據冷戰時期制定的《物資供應法》,對聞泰科技旗下包括安世半導體在內的全球30個關聯主體實施資產凍結,禁止其進行資產結構調整、知識產權轉移及人員配置變更,管制期限長達一年。
隨后一周內,荷蘭企業法庭接連作出三項緊急裁決:首先暫停聞泰科技創始人張學政在安世半導體的所有管理職務;其次將香港裕成控股持有的公司股權交由第三方臨時托管;最終通過任命獨立外籍董事獲得公司重大事項的決定性投票權,實質上實現對企業核心股權的長期托管。
荷蘭政府以 "公司治理缺陷" 和 "維護供應鏈安全" 作為行政依據,但該解釋未能消除市場質疑。作為聞泰科技2019年完成收購的核心資產,安世半導體在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47.15億元人民幣,為多家國際知名企業提供關鍵功率半導體產品,長期保持穩定運營狀態。
值得關注的是,荷蘭政府采取行動的時間節點(9月30日)與中國商務部發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規(10月9日)形成時間關聯,這一時間巧合引發國際輿論對荷蘭舉措戰略意圖的廣泛猜測。
荷蘭政府的激進監管措施與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存在顯著關聯性。2024年 12月,聞泰科技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2025年9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發布 "關聯方規則",將出口管制范圍擴展至實體清單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作為聞泰科技全資子公司,安世半導體隨即受到該規則約束,其全球供應鏈體系和技術采購活動面臨全面限制。
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企業內部決策分歧。安世半導體首席法務官聯合兩名高級管理人員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聞泰科技將持股比例降至50%以下以規避美國管制,并獲得荷蘭司法機構支持。此舉凸顯美國通過 "長臂管轄" 機制對歐洲監管政策的間接影響,加劇全球半導體企業在國際規則體系下的戰略選擇困境。
面對外部監管壓力,中國商務部迅速采取反制措施。10月14日,安世半導體發布公告稱,2025年10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導體在中國境內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組件。
該舉措精準打擊企業供應鏈關鍵環節——安世半導體在廣東擁有8萬平方米的封裝組裝生產基地,其中國產能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出口禁令的實施,直接削弱了荷蘭政府 "保障供應鏈安全" 政策的實際效果。
聞泰科技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安世半導體的營收里中國區占比48%,已經接近一半。
安世半導體立即啟動危機應對機制,聲明將全力與中國政府部門溝通爭取豁免,并同步協調多國政府緩解政策影響。資本市場對此次事件反應強烈,自10月10日起,安世半導體相關產品出現市場搶購、報價暫停等現象;聞泰科技股票在10月13日復牌首日即跌停,市值大幅縮水。
此次事件已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引發連鎖反應。對歐洲市場而言,安世半導體作為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領域的核心元器件供應商,股權托管與出口禁令的雙重沖擊可能導致不少國際企業面臨芯片供應中斷風險。
對中國企業而言,這是繼2022年英國政府強制要求安世半導體剝離英國業務之后,中資科技企業在海外遭遇的又一次重大監管挑戰,荷蘭政府的干預開創了歐洲國家以 "供應鏈安全" 為由干預中資企業資產的不良先例。
目前,安世半導體股權托管程序仍在進行,中美貿易談判即將重啟,全球半導體產業博弈仍在持續。在稀土資源、光刻機技術、功率半導體等關鍵產業環節日益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籌碼的背景下,推動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去政治化" 已成為行業共識和迫切需求。
信息來源:ESM China
日期:2025年10月16日